用三十三年匠人之心,筑梦播音教坛

来源:新闻网浏览次数:2160发布时间:2018-12-06


第十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中,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创作基础部主任、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晓鸥名列其中。从1984年毕业留校至今,陈老师已经在教学一线坚守了33年。谈起自己的从教经历,她谦虚地说:“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,我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。”



“教学大于天”

“在我眼中,授课是最重要的,教学大于天。”在与记者的交流中,陈老师反复提到这句话。30多年来,陈老师的学生覆盖了本科生、硕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各类层次的学生,她每年都会超额完成教学任务。以近三年为例,仅为本科生授课就高达682学时,年均227学时。在长期的坚教学实践中,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思路。

人们常常这样形容老师:“要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先要有一桶水。”多年来陈老师针对播音主持教学的特殊性,坚持组织教学组老师集体备课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,老师们走进录音室,先于学生打磨课堂上要训练的新旧稿件,在相互切磋中找到问题,共同探讨。为了保证教学效果,备课时,老师们会就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充分讨论,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,确定“必选动作”,鼓励大家在此基础上突破。同时,鼓励老师间相互听课,相互学习。这样的好习惯,好做法,一直坚持了下来。

澳门威尼斯赌场_澳门威尼斯人网址-备用*官网:课堂教学,陈老师也有自己的体会。“虽然教学内容相同,但我不想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呈现。”尤其是面对90后、95后的学生,她努力寻找“契合点”。一方面,训练的稿件”花样翻新”,在保留经典的同时,加入大家熟悉的内容。另一方面,理论与现实相结合,杜绝一味说教,引入同学们日常关注的社会事件,穿插流行的“网络语言”,展开充分讨论,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思想、观点和方法。“这样的课堂经常充满了生机与趣味。”同学们这样评价。

课堂之外,陈老师利用新媒体同学生们充分交流。从最初的e-mail、QQ,到如今的微信,都化作了她的“教学利器”。“做我的学生有点儿‘累’,因为不能闲着。”她笑着说。小班有11位同学,她每次课后都会布置作业,或是发声训练,或是消化课堂内容。大家以语音形式交作业,陈老师则在课前给每一位同学详细反馈。遇到有人不明白时,她便会模仿错误发声,配以详细说明,直到对方真正听懂。工作量之大,可想而知。然而,正是这种方式,实现了课上课下无缝对接,弥补了课堂训练时间有限的不足。

 <strong style="font-size:12px;margin:0px;padding:0px;color:#564F4F;font-family:" text-align:center;white-space:normal;line-height:19px;"="">深夜仍指导学生作业

学校微博

最新动态